肺动脉内膜肉瘤主要起源于肺动脉内膜或内膜下层,肿物向前沿肺动脉分支延伸至肺部,向后逆行累及肺动脉瓣和右心室。该病的好发部位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主干以及肺动脉瓣周围,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及浸润性。其症状主要为胸闷、呼吸困难、胸背痛、晕厥等。目前,手术治疗是肺动脉内膜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预后较差,生存率通常为12个月~18个月,20%的患者会发生肺、肾、脑、淋巴结和皮肤转移。若未接受治疗,患者的生存期仅为1个月~3个月。因此,需要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和心理支持,加强随访并定期复查,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病例分析
36岁的女性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一过性晕厥,伴胸闷症状,随后前往医院进行肺动脉占位摘除术,术后病理考虑为动脉内膜肉瘤,但未进行进一步治疗。前不久,患者再发一过性晕厥伴胸闷症状,遂到我院接受治疗。肺动脉CT(计算机层析成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主干及其部分分支、左肺动脉主干存在充盈缺损。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结果表明:右肺动脉主干至右肺各叶段肺动脉起始部以及左肺动脉主干起始部代谢增高。结合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为肿瘤性病变。医生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择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为患者实施了正中切口肺动脉肿瘤切除术、肺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右全肺切除术、胸膜粘连烙断术以及心包剥脱术。术后病理报告结果显示:肺动脉内膜肉瘤。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展开剩余67%护理要点
1
体位摆放
患者进行右全肺切除术后,呼吸功能受限。此时,应确保呼吸道通畅,做好氧疗评估工作,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术后,患者宜采取半卧位。此体位可使膈肌下降,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肺通气。另外,也可采取四分之一术侧卧位,在背部、臀部和腿部垫上软枕。需注意避免过度偏向术侧卧位,以防引起纵隔移位、大血管扭曲,进而导致呼吸循环异常。同时,应避免让患者采取健侧卧位,以免健侧肺受到压迫,导致肺部通气功能受限,还可防止术侧胸腔内渗液浸入支气管残端,影响愈合。术后,术侧卧位与半卧位应交替进行,以术侧卧位为主、半卧位为辅。
2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目的是引流胸腔内的积气、积液,同时发现各种并发症。术后,患侧胸腔会形成一个空腔,此时需放置一根胸腔闭式引流管,并使其处于钳闭状态,从而使患侧逐渐被渗出的血性胸腔积液填充。护理人员应根据胸腔积液的量来调节引流管的开闭,以维持胸腔内两侧的压力平衡,防止纵隔移位。有时在术后1日~2日内,若胸腔积液渗出过多、过快,导致纵隔被推向健侧,影响呼吸和循环时,应开放夹住的胸腔引流管,缓慢放出部分胸腔积液,直至纵隔逐渐恢复至原位。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确保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阻塞、滑脱。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管是否居中。若发现患者呼吸困难、气管偏向健侧,需立即通知医生,结合相关检查明确胸腔积液情况,开放引流管进行排液减压,促使两侧胸腔压力恢复平衡。
3
肺康复护理
1. 缩唇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双手交叉置于腋前,用鼻深吸气,感受胸廓充分扩张,屏气2秒~3秒,然后缩嘴如吹口哨状,将气体缓慢呼出。呼气时间应长于吸气时间。规律练习,每天3次~5次,每次10分钟。
2.腹式呼吸训练: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一只手放于胸前,一只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缩唇,缓慢呼气4秒~6秒,同时稍用力按压腹部,使其尽量回缩,屏气1秒~2秒。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3.有效咳嗽训练:有效咳嗽可预防术后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指导患者深呼吸,然后屏气片刻后用力咳嗽(利用腹肌强烈收缩增加负压)。避免仅喉头振动引起的无效咳嗽。痰液黏稠者,给予每日3次的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雾化吸入后或需排痰时,护理人员可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击患者的背部,或者于吸气末在胸骨上窝稍用力向内压迫气管,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使痰液排出。
4.吹气球训练:协助患者坐直,用鼻子缓慢吸气,尽量让腹部鼓起,用嘴均匀呼气,缓慢吹气球,尽量延长吹气时间。重复8次~10次为一组,每日练习2组~3组,有助于肺泡扩张、肺容积恢复及通气功能改善。
4
心理护理
患者在术后难以接受自己一侧肺被全切的现实,这是由于术前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肿瘤预期采取回避态度,从而表现出焦虑和预感性悲哀。预感性悲哀是个体在预期可能发生的重大丧失之前,提前体验到的悲伤、焦虑等复杂情绪反应。
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鼓励患者适量活动,与病友交流,以减少不良情绪。因此,心理支持不容忽视。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胸科医院)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
发布于:河南省同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